-
花垣县边城茶峒景区,清水江蜿蜒而卧,吊脚楼错落分布,满是沈从文笔下的诗意。
蓝天下,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被绿意环抱。
龙山县惹巴拉景区,金黄的油菜花与层叠的土家吊脚楼遥相呼应,诉说着古老的土家传说。
夕阳下,边城的小桥流水和人,都是娇滴滴的。
凤凰县禾库镇,集市承载着生活百态与文化韵味。
活态文化传承,为摄影师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
采风团成员此行拍下了许多鲜活的民俗照片。
苗寨里的手艺人被光影“定格”。
惹巴拉景区,拦门酒展现湘西人的热情。
土墙、灰瓦、红花、姑娘,共同绘成春日画卷。
文/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通讯员 刘丹 图/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胡承鼎
3月21日至25日,“走进神秘湘西 镜现多彩非遗”全国群众文化摄影名家采风活动走进吉首、龙山、花垣、凤凰等县市的乡村腹地,全国各地近40名摄影名家用镜头定格湘西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记录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展示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洞穴、梯田等奇观。
镜头定格:市井里的非遗传承
最好的民俗照片,应该既能当明信片,又能进人类学档案。湘西这片土地,不仅有如画的风景,更有活态的文化传承,一直以来就是摄影家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凤凰县禾库镇集市位于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大山之中,完整保留了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每逢农历一、六的赶场日,就成为摄影家们拍摄苗族民俗的最佳时间。
3月25日,农历二月二十六,禾库赶场日。集市蔬菜交易区,身着盛装的苗族阿婆们聚集在一起,销售野胡葱、鸭脚板等野菜;银饰摊位前,手镯、项圈等精美的苗族银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服饰区里,人们在红的、绿的绣满传统花样的苗族服饰中认真挑选。
这般原生态的场景,正好切合了群众文化摄影凸显地方文化符号、留存文化根脉、见证活态传承的特质。
摄影家们架起设备,寻找最佳角度。他们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际上是最珍贵的文化记忆。随着一次次按下的快门,一张张具有深刻文化隐喻的场景被定格:售卖野菜的阿婆们坚守着“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挑选服饰的老人传承着“以纹为史”的记事传统;银饰匠人捶打的每道纹路,都镌刻着迁徙史诗的密码……
采风期间,摄影家们在吉首市丹青镇吉于村欣赏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湘西苗族民歌,感受苗歌的魅力;又走进吉首市己略乡夯坨苗寨,沉浸式感受深山乐队用音乐促乡村旅游发展的故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理事王巍评价湘西之行:山美人美歌更美,各种非遗项目更是特色鲜明。
3月的湘西,繁花怒放,摄影家们用专业的眼光发现美,用敏锐的感知记录文化。在他们看来,湘西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正在发生的文化史”。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说:“我们拍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取景框里:乡村振兴进行时
在湘西,摄影家们捕捉的不仅有风物,更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种密码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曾经被群山阻隔的苗寨,经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如今已蜕变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寨之间的柏油马路,青瓦木楼之间的青石小径,木楼里的农家乐,山崖上的民宿,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具象表达。
摄影家们沿着石板路进入村寨,乡村发展新图景次第展开。非遗工坊里,苗绣团扇、苗绣饰品整齐排列,摄影家们一边拍摄,一边遗憾因绣娘去上海参展,而没有拍摄到刺绣的场面。从十八洞村老支书吴顺莲口中得知,2023年,十八洞苗绣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至北美、非洲等地,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带动十八洞村及周边村寨350余名村民就业时,众人连连赞叹。
在精准坪广场、农家乐、酒坊,腊肉香气中,小吃摊阿婆的热情招呼中,摄影家们的镜头不断切换,短焦镜头捕捉层叠田间劳作的场景,长焦镜头则聚焦苗家阿婆脸上的笑容。当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阿婆拉着永顺来的短视频博主话家常时,摄影家们纷纷按下快门。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晓丽说,湘西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先锋。这次走进湘西,欣喜看到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图景。
春日的茶园是摄影家的最爱。傍晚的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黄金茶园郁郁葱葱,阳光为茶园镀上了淡淡的金边。摄影家们穿行在茶园之中,一边拍摄一边与茶农交谈,在得知全村种植黄金茶超过2万亩、年产值超1亿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时,手中的快门按得更频繁了。
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委员会委员何东安评价说,这些光影交织的瞬间,既镌刻着湘西大地千年的岁月年轮,又跃动着新时代的青春脉搏。每一帧画面都是湘西在时代大潮中守护根脉、拥抱变革的生动诠释。
湖南省文化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党支部书记梁向东说,摄影家们手中的镜头不仅记录了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更传递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未来。
光影之间:古寨的非遗新篇
土家汉子的鼓地动山摇,土家阿妹的歌婉转多情,龙山县惹巴拉景区,摄影家们刚下车,还没来得及打开镜头,装满米酒的粗陶碗就递到手边。
惹巴拉景区现存土家民居450栋,是湘西州保存最完好的土家族古村寨。景区内有摆手堂遗址、古祭坛、古村巷、古码头等土家族标志性建筑,土家织锦、打溜子、咚咚喹等20余个非遗项目和40多名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特色旅游名村”“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等称号。现在,惹巴拉景区整合非遗资源,发展旅游业,共有5家农家乐、48家民宿,床位300多张,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冲天楼旁的铁匠铺里,打铁师傅头戴牛仔帽、身着蓝色上衣,一次次抡锤,铁砧上火星如萤火乱迸。“叮——当”一锤下去,烧红的铁块蜷成月牙,转眼又挺直成柴刀的脊梁。摄影家猫腰钻进火星雨,镜头几乎贴上飞溅的铁花。“这是表演吗?”铁匠笑答:“我家世代打铁,专门来买的人也不少。”
吉首市德夯苗寨的酒坊更是飘出醉意。陶缸里糯米正在发酵,苗家阿哥用竹舀搅动酒醅,甜香勾得游客喉头滚动。“喝!”粗陶碗碰出脆响,香甜的米酒叫人跺脚叫好。苗绣坊门口,阿婆的银顶针在蓝布上划出弧线,蝴蝶翅膀随着她哼的苗族古歌渐渐舒展。
走出酒坊,摄影家们又围在苗鼓制作师傅时金光身边。镜头里,时金光把背挺得笔直。他边錾刻边说:“以前在村里制鼓,一年见不到几次外人。现在可以借助摄影家的镜头让更多人知道湘西、知道苗鼓。”一位游客也依葫芦画瓢,拍下了照片。
走在里耶古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每一座房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扇窗户都藏着岁月的痕迹,摄影家们流连忘返,通过镜头拓印古色古香的建筑。在花垣县边城茶峒景区,摄影家们沿河街前行,吊脚楼、苗服少女、河街上的烟火气,古老的、新奇的,都被一一定格。夕阳西斜,灯光亮起,摄影家们摸着发烫的相机相视而笑。他们知道,拍下的不仅是山水与笑容,更是古老湘西的炽热心跳、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的鲜活吐纳。
今天的湘西,正加快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1+5+X”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场摄影采风活动是一场艺术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更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人文并重的神秘湘西,为推动湘西的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报
